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宝钢供应链管理案例

时间: 2009-11-30 16:52:45 来源:   网友评论 0
  • 宝钢供应链管理侧重从内部资源的管理和协调转向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从企业内部业务集成转向企业间的业务协同,将整个生产系统成为供应链躯干,并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达到集成、敏捷和互动的效果,这一系统的理念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构建高效、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系统”。

【案例一】宝钢塑身——供应链制胜

  在三年的时间里,宝钢快速完成了与上下游链条的衔接,箭头直指世界500强。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世界500强最新排名,将出现宝钢的名字。2004年初,宝钢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谢企华公开宣布,2003年宝钢集团全年销售收入突破1100亿元,折合为132.5亿美元,大大超过200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末位企业101.73亿美元的销售额。如果宝钢今年进入世界500强,将比原定的目标提前两年。而这个骄人的业绩,是在2003年原材料大幅上涨、成本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取得的。除了近两年中国钢材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之外,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宝钢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掌控上游资源

  与武钢、鞍钢等老牌国企相比,宝钢全资拥有的“梅山矿业”每年只能提供400万吨原矿。而宝钢年产钢铁产品2000万吨,需要铁矿石3000万吨左右,占中国整个进口量的1/5。这意味着,宝钢生产钢铁所需的原材料,绝大部分必须依靠进口。这一点使宝钢较早地考虑了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在采购上采取战略供应链方式以及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最近几年,宝钢相继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河南永城煤矿、河南平顶山煤矿等合资办矿,确立了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并与多家矿山公司签定了长期供矿协议,与多家世界知名船东签订长期运输协议,确保了原料资源的稳定供应和运输能力保障。该项目的成功,使得宝钢在澳大利亚、巴西等多个国家拥有铁矿石基地。2003年,尽管矿石、焦煤、废钢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但宝钢还是保持了低成本,原材料涨价对其经营并未形成重大威胁。

  宝钢计划到2010年将粗钢年产能扩大到3000万吨,成为世界三大粗钢生产商之一。为了实现粗钢产能的增长,宝钢希望能签订长期的铁矿石供货合同。2003年12月14日,淡水河谷公司和宝钢签订了新的1400万吨铁矿石供货合同,并将从前的合同期限由2006年延长10年到2016年。在每年向宝钢供应600万吨铁矿砂的基础上,从2006年至2016年间淡水河谷对宝钢的发货量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达到每年供应1400万吨。2010年以后,淡水河谷将每年向宝钢提供2000万吨铁矿石。宝钢将得到巴西铁矿石,而淡水河谷将得到中国平顶山煤矿提供的焦炭。通过这项长期合同,中国和巴西将实现原材料的双向供应。

  通过与上游的合作,宝钢获得了宝贵的资源,并把原材料成本波动限制在了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 

大游戏:锁定下游市场

  从2004年3月开始,宝钢将为福特汽车在欧洲的生产厂提供钢板。这是该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后获得的一笔重要合同。福特汽车称,宝钢的试用品符合质量标准,其欧洲工厂将开始购买宝钢的产品。据福特在德国科隆的发言人称,宝钢将提供福特今年在欧洲所需碳钢板的不到5%。

  在此之前,宝钢已经在中国市场向通用、大众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提供汽车钢板。宝钢主营产品大部分是钢材品种中的高端产品,附加值较高,其中汽车用钢是宝钢的重头戏。尽管在国内没有敌手,但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如韩国浦项、日本新日铁等实力都很雄厚。为了达到进入500强的目标,宝钢必须在汽车上做足文章,因此就有了宝钢与中国汽车三大巨头的战略结盟。2003年6月,宝钢与一汽集团签订总体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钢材供应、钢材使用技术开发、钢材加工、物流管理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全方位合作。宝钢在长春直接管理“一汽”钢板仓库,并再建一个钢材加工中心,在沈阳建立一个配送中心,对钢材进一步加工、切割后,为一汽的客户提供配送服务。

  7月,宝钢又与上汽集团签订总体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共同打造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在此之前,双方的合作已经有15年的历史。11月,宝钢又一次在中国汽车版图上落子,与东风汽车在武汉签署总体合作协议。从1989年宝钢供应东风汽车集团第一批汽车钢板起,宝钢已累计供应东风汽车集团的汽车钢板约在80万吨以上。在150天中,宝钢闪电般地与三大汽车生产商结为战略同盟,令同行、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都有些应接不暇。宝钢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谢企华对此的评价是:这只是从原来产业链上下游的销售关系,扩展成相互支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结盟使得宝钢供应链的末端得到大大延伸。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 作者:供应链专家 (责任编辑:alexmls)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