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

时间: 2010-09-06 21:02:37 来源: 中国贸易金融网  网友评论 0
  • 这不仅在于美国参议院未必能通过《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更重要的是美国真正要推进战略性新产业将遭到重重阻力:尽管如此,后危机时代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不仅存在,而且机遇大于挑战:

  (二)运行条件:美元霸权地位仍可勉力支撑  

  经济全球化的金融实质是美元充当世界货币并成为世界财富的符号,可以向各种形式的价值创造(资本、劳动和技术)及其财富需求提供实现物,这导致美元充当世界经济平衡的货币工具,而美国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的矛盾,又使美元经常成为世界经济不平衡的罪魁祸首。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元霸权地位受到打击,也引发了一些欧洲政客对欧元取代美元地位的天真遐想,但事实证明,欧元还不足以取代美元霸权地位。首先是美元对比欧元汇率依然比较坚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月度汇率统计,2007年1月份平均1美元兑1.3欧元,2008年1月份1美元平均兑1.47欧元;2009年1月份平均1美元兑1.32欧元;2010年1月平均1美元兑1.43欧元。其次是美元仍占据外汇交易的主导地位,大多数国家以美元结算外贸的比例高于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2008年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美元与欧元之间外汇交易约占28%,美元与欧元之外其他货币外汇交易约占61%,欧元与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交易约占8%,美元、欧元之外外币交易约占3%。再次是美元作为储备资产的地位仍在维持。尽管美国是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心,但流动的美元资产仍是安全的天堂,储备中美元份额仍保持高位。2000年美元在全球储备中占70%,到2007、2008年美元在全球储备中仍保持大约65%的比重。

  (三)运行路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仍将曲折持续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论,以及2009年9月世界20国领导人峰会,美国提出世界经济“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其意图都是要改变现行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即未来美国居民应降低消费水平,提高储蓄率,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力,减少贸易逆差,减轻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同时要求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减少出口,转向内需。

  在现实情况下,美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变过去负债消费、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不取决于美国政治精英的愿望和主张,而取决于美国长期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美国经济以“消费导向型”为主要特征,居民消费是美国经济的支柱。2002-2008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70%。其中,商品消费比重约占30%,服务消费比重约占40%。从消费结构来看,耐用消费品消费(主要包括汽车、家电等)、非耐用消费品消费(主要包括食品、服装、燃油等)、服务消费(主要包括住房、交通、娱乐教育等)基本保持稳定比重。

  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年时间看,美国的消费水平确有所下降,但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100192亿美元,2008年第四季度降为100098亿美元,2009年第二、第三季度分别为99993亿美元、101329亿美元。按现行价格(名义)计算,2007年与2008年相比,一年中GDP下降了0.5%,一年中的个人消费上升3.6%。从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二季度的半年中,GDP下降1.4%,个人消费下降0.1%。2009年二季度到三季度,GDP上升0.8%,个人消费上升1.4%。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经济衰退主要是投资衰退,其次才是消费势头减弱。随着消费减弱,个人储蓄率有所上升,但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高。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居民储蓄率为5.2%至5.8%之间,2009年三季度的储蓄率比这个水平还低。从近20年历史看,5.4%仍是较低的储蓄率。1991年衰退时美国个人储蓄率曾达到7.0%,1992年继续上升到7.3%。1993年经济开始强劲复苏,储蓄率降到5.8%。这次衰退低谷的储蓄率刚刚达到5.4%,虽不排除还会间或回升,但总体看将处于低水平。2007年衰退开始前,个人消费占GDP比重是69.8%。随着衰退的到来,投资比消费下降更多,从而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反而进一步上升了。2008年超过70%,达到70.1%,2009年一、二、三季度分别达到70.4%、70.7%和71.1%,个人消费总额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之比大致是1比2,服务消费相对刚性。奥巴马政府的基本政策是鼓励消费,而不是鼓励储蓄。例如减税、补贴低收入阶层、汽车以旧换新、首套房抵税等。奥巴马政府提高储蓄率的说法,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是一种愿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其原因在于:

  第一,美国消费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是长期形成的,历史不可能倒退。居民消费始终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美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来看,2000-2008年以来,美国私人消费占美国GDP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私人消费支出增长率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保持在-2%~7%的幅度内波动,长期增长趋势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消费支出增长成为惯性。

  美国消费增长模式得益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放松管制的低利率金融市场使得风险被严重低估,支持了美国负债消费;二是历史形成的美元霸权是维持美国负债消费的另一重要制度因素。美国消费模式的形成是市场经济信用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种保障信用消费制度不断创新;二是各种信用交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是借贷消费理念逐步确立。2008年美国信用卡发卡总量为6.5亿张,年交易总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第二,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不符合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经济的发展,使美国生产总值三分之二以上是只以价值量衡量的国民收入,而没有实物产品,美国经济日益虚拟化,这使美国金融资本成为最强大、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金融危机削弱了金融资本,但靠美国政府不断输血,依然十分强大。任何缩减金融资本活动空间的经济措施都不符合金融资本的利益。美国居民负债消费正是金融资本籍以迅速扩大金融产品生产与市场的最广泛土壤,改变美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不符合美国金融资本的利益。美国政府采取的种种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修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政府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提出了监管框架、监管领域、监管权责等多方面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旨在提升全球对美金融市场信心,恢复金融体系稳定,特别是恢复信贷消费的稳定和安全。为此专门建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A),旨在强化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第三,工业生产复苏有赖于消费支出增长的恢复。美国经济史表明,消费支出与工业生产增长相关性很强,消费支出往往伴随工业生产库存化和去库存化发生周期性调整。1960-2008年多数年份中,美国实际消费支出上升导致工业生产更大幅度上升,实际消费支出同比增长率上升至5%~8%时,工业生产同比增长率升至8%~10%。而1960-2008年间实际消费支出同比增长率下降至3%~4%时,工业生产同比增长率通常下降5%左右,再通过库存渠道影响到资本支出使之下降更多。

  第四,美国产业资本也依赖金融市场。美国制造业具有全世界难以企及的优势:技术、管理、品牌、营销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那为什么仍然出现两大汽车公司破产危机?因为美国工会极力主张高工资和高福利,迫使美国公司难以控制劳动力成本,美国制造业依靠产业资本自身循环来平衡成本与收益的能力愈来愈弱;它需要依靠资本运作的手段,即不断在全球市场上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来争取在金融领域的利润以弥补和抵消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因此使美国产业资本的生存愈来愈依赖全球金融市场。在美国非金融企业的总资产中,金融资产比重越来越高,1987年、1997年、2007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34.7%、42.5%、47%。而美国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意味着美国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萎缩或扩张速度下降,这也使产业资本难以忍受。

  第五,美国居民偏好金融交易以获得财富。经济结构的虚拟化,导致国民财富结构的改变,实物财富在经济生活中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虚拟财富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这导致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这种观念变化就是经济学中说的偏好改变。金融产品交易成为美国居民获得财富的重要来源,1980年美国居民收入中来自金融业和股息等金融性收入占23.2%,1990年上升到37.5%,1999年上升到48.2%,进入新世纪则达到一半以上。可见负债与扩大金融产品交易不仅是美国普通居民的实际经济利益,也是美国独特的时尚文化,回到过去靠工资收入积累财富的传统,既不符合美国人民的利益,也违背美国的时尚文化。美联储2009年3月12日公布的数据称,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家庭的财富(房产、银行存款、股票资产减去债务)曾为64.4万亿美元,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年底,尽管美国家庭财富缩水了20%,但仍然达到51.5万亿美元。美国家庭依靠金融交易积累起来的财富仍然有较强的基础,设想美国居民会放弃这种途径而另辟蹊径是不现实的。

  因此结论是明显的:未来发达国家会继续出现消费与储蓄比例关系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不可能改变它们的经济结构;不可能改变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生存方式;不可能改变居民的利益偏好与时尚文化。若强行改变,必然引起政治和社会动荡。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负债消费和过度消费会有所收敛,但仍然会花样翻新继续出现,美国将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市场,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只能照着美国的路子走,不可能出现太大的偏离。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 作者:裴长洪 (责任编辑:红星闪闪)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