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P2P网贷应有怎样的危机感?

时间: 2015-01-12 11:34:09 来源: 互联网  网友评论 0
  • 作为一名传统金融从业者,转战互联网金融3年,对P2P行业的发展颇有体会。我觉得这两种趋势都有正面影响,倒闭事件给投资者敲响警钟,暴露了整个行业潜在的却被忽视的风险。同样是互联网金融,余额宝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但是P2P的投资用户可能只有100万,P2P的市场前景还是有很多潜力的,市场的扩容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传统金融从业者,转战互联网金融3年,对P2P行业的发展颇有体会。谈到明年,我最大的预感是P2P从业者应该有很强的危机感,当然,其中也会有机遇。

  时值年关,2015年P2P行业的发展再次引人关注,业内专家也在探讨明年的各种可能。作为一名传统金融从业者,转战互联网金融3年,对P2P行业的发展颇有体会。谈到明年,我最大的预感是P2P从业者应该有很强的危机感,当然,其中也会有机遇。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两年来P2P行业的变化。从去年下半年起,P2P行业最显著的变化是两极分化,一极是许多平台被挤兑,倒闭,形成各种风险事件;另一极是主流平台获得巨额风险投资。2014年这一趋势得到了延续,许多有背景、有资源的企业开始陆续进入P2P行业。P2P公司究竟有多少家?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一般认为,目前的P2P公司有1500—1600家,但这只是有线上平台的数字,而线下更为庞大,保守估计全国线下P2P公司(也有专家认为这些不是P2P)超过3000家。线上的1600家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只是冰山一角,应该说2015年P2P行业还会是这样的局面。

  我觉得这两种趋势都有正面影响,倒闭事件给投资者敲响警钟,暴露了整个行业潜在的却被忽视的风险。风投注资和巨鳄进场,加速了市场教育,让整个市场扩容,让整个P2P行业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同样是互联网金融,余额宝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但是P2P的投资用户可能只有100万,P2P的市场前景还是有很多潜力的,市场的扩容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但是作为P2P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也应该有危机感,危机感来自于三个方面:

  危机一:小额信贷业务如何盈利?大家都知道P2P主要做的是小额信贷业务,这也是监管层对P2P的期望。人民银行、银监会的领导不止一次在公开演讲中希望P2P能回归小额信贷。但是很多从业者都有一个体会,小额信贷的业务要实现盈利其实并不容易。商业银行其实具备做小额信贷业务的能力和技术,但是出于盈利的考虑,一直以来对小额信贷的资源投入较少。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商业银行,每年的放贷指标是5000万。目前新新贷单笔交易规模大概是13万,在小额信贷的范畴之内,如果以每笔交易13万对他做指标的要求,那么一年就要做300多笔业务,将近400笔。考虑到调研、收集资料,面谈、审核、贷后管理等等环节,一年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也完成不了这么大的业务指标。那么他在商业银行怎么做呢?一个季度做一笔,每一笔1000万到2000万不等,很容易就完成指标了。银行是以人均产能为考核的,这注定了传统银行的服务模式无法下沉到真正的小微企业。P2P作为商业银行的有效补充,理所应当服务小微企业,但是这种服务的成本其实并不低。因为我国征信环境的问题,P2P征信成本其实非常高。如何降低运营成本,降低借款人的综合融资成本,就是P2P公司要考虑的危机之一。

  危机二:P2P受金融大环境的影响。P2P在整个金融大环境中只是很小的一个分支。我国广义货币M2已经超过116万亿,接近120万亿,但是整个P2P行业的市场规模只有3000亿左右。这就是说规模如此小的P2P注定受到金融大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个大环境变化就是我国正在经历金融改革,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乃至第三方支付等衍生金融模式都在接受转型。民营银行、直销银行、社区银行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3种方向;存款保险制度、资产证券化两大变革将推动利率市场化,银行传统表内业务的经营成本增加,必然促使他们向表外业务转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银行,尤其中小银行有动力去发展P2P平台的原因,他们正在为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做布局。另一方面,我国证券业的改革也在布局中。最近的牛市对绝大多数的P2P公司都造成了冲击,只是影响或大或小。据说IPO注册制即将出台,对股市又会形成新的影响,这种影响终会传导至P2P行业。最近大量资金从余额宝类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P2P等撤出,投入到了股市。这就是说整个互联网金融其实受到宏观的影响非常大。

  再举一个例子,今年3月人民银行曾经出台一份对第三方支付的征求意见稿,对支付做了限额,引起业内震惊。可当时这一事件,真实的情况是支付淡定,网贷着急,为什么?因为一旦支付限额,P2P网贷很多业务就无法开展了。表面上P2P没有被纳入监管,但实际上金融大环境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影响P2P,P2P对金融监管的敏感性极高。

  危机三:P2P的业务模式如何选择?不同的业务模式有不同的优势劣势,平台所选择的模式一定要配合好自己的资源。过去大家喜欢以线上、线下、O2O来划分。但是随着新模式的诞生,这种划分也要做调整。如果根据借款人获取方式,P2P大致有4种类型。第一种是线上获取借款人的模式,第二种是通过线下门店获取借款人的,第三种是自身就具备借款人的信息,例如保理、融资租赁、典当、小贷、担保、供应链金融等等。第四种是借款人外包,自身只做资金的通道。在4种模式中,线下门店和资金通道是目前P2P公司优先选择的商业模式。线下网点受制于中国的征信环境,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相对容易控制风险,但是成本很高。如果有规模扩大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增设新网点。这其实是商业银行的老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征信的发展,这种模式存在被互联网效率改变的可能,这也是一种危机。相对而言,资金通道模式就比较符合互联网的特点,即用户为王、账户为王。目前风投在投资P2P时比较倾向于资金通道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容易短时间内吸引客户,迅速扩大规模,公司本身也是轻资产公司。但是这种模式只能部分介入或者完全不介入风控,一旦出现大规模逾期的风险事件,平台自身未必第一时间有充足准备来应对。更有趣的一点是,通道模式非常有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有721规律,即行业龙头获得70%的市场份额,榜眼获得20%市场份额,其他加在一起10%的市场份额。网点模式的P2P注定百花齐放,通道模式或许未来的发展会符合互联网731规律。

  从线下网点和资金通道的各自商业模式来看,又能发觉一些有趣现象。P2P虽然是互联网金融,但却分别受到互联网和金融的威胁。如果线下过重,可能会跟不上互联网的效率和速度;但如果过于轻资产,有互联网的属性了,又可能因为风险控制不到位,会受到金融属性的威胁。P2P始于互联网,回归金融,就是既要有互联网的特点,又不能放弃金融的本质。金融的风险是滞后的,必须抱着敬畏之心应对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业务。

  我个人比较推崇公平金融的理念,这个理念指的是,中小微企业应该获得公平的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这种公平也包括从事金融业务的各种商业机构,因为只有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帮助我们的小微企业。

  讲完了P2P可能有的危机,我们再来谈谈破局之道,看看如何应对和改变这些危机?

  1、规范发展,保持和监管层的沟通。P2P和各种金融模式是唇齿相依的,表面上没有纳入监管,但是实际上对监管政策的调整敏感度是极高的。因此P2P需要坚持规范发展,取得和监管层的共识。更深层次地说,规范发展才是生存之道。最近股市走牛,很多P2P投资者转战股市,一些拆标、期限错配、借新还旧,介入流动性的公司因为投资者的资金流出,立即爆发了风险事件,P2P底线的底线就是不能承担流动性的风险。

  2、坚持小微。美国的富国银行在今年8月份刚刚超过工商银行的市值,它160年都没有亏损过,以下几个优势确保了它长久以来不亏损的事实:一是它坚持做一些高收益的小微企业业务,而不是大企业;二是它的这项业务占有率在市场上保持领先,而且它通过一些数据累计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其实小微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是比较弱的。这一点在巴塞尔协议中也有所体现。所以我们要在P2P发展过程当中具备竞争优势就一定要坚持小微。新新贷从一开始到现在,根据截止9月底的统计数据,人均的借款人金额也只有13万,因为我们也是一直秉承了坚持小微分散的原则。小微的成本高,但是服务小微的边际成本是下降的,随着对一个行业的了解的深入,边际成本会下降,对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P2P公司来说,现在大规模的布局就是要等到边际成本下降的那一天。

  再者,小额信贷业务其实是很好的业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小额信贷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最小。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很多行业会受到影响,但是小微企业对经济周期敏感度较低,贷款需求旺盛,其实还是蓝海。这些观点在巴塞尔协议中也有所体现。

  3、坚持平台开放。互联网精神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共享精神,共享就是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一家公司来完成。过去P2P的投资人和借款人都需要独自开发。但大鳄进场以后,对P2P出借人端影响很大。P2P一定要清楚核心竞争力到底是放在投资端还是借款端。P2P平台的思路要开放,把握好自己的核心优势,把非核心的产品和业务外包给更专业的机构或者公司。新新贷目前也上线了银行的承兑汇票类产品,未来还会推出基金类的产品,通过和不同机构的合作,寻找各自优势,把握未来的发展之道。

  来源:新浪创事记;作者:张扬

     欢迎关注微信:互联网金融案例    financecase

\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互联网 作者: (责任编辑:轩轩)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