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IPO死亡档案

时间: 2012-09-14 09:31:14 来源: 《商界》  网友评论 0
  • 2011年7月,6家PE成为后谷咖啡的新股东,投资总额为3.07亿元,合计持有后谷咖啡36.25%的股权,宏天实业以及原来的创业团队共持有后谷咖啡63.75%的股权,实际控制人为熊相入的宏天实业仍为大股东。于是,此次诉讼延缓了乔丹体育的上市与扩张的脚步,而耐克公司无疑是最明显的获利方之一。

  “我们不在乎现在能赚多少钱,更看重将来能否去资本市场上搏一把。”在《商界》记者探访的众多企业中,老板谈及未来的宏伟蓝图之时,大都会使用同样一句话。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企业总有这样一种IPO情结。于是,我们常常用“大考”二字来形容企业上市。以至于神舟电脑历经长达7年的冲击,连续3次失败之后终获首发,甚至被媒体戏称为“范进中举”。在其背后,还有700余家拟上市企业风雨无阻,排队等候。

  在冲刺IPO的路途中,许多企业漂亮一跃,从此笑傲江湖。不少公司亦怀揣着沉甸甸的梦想,却一头栽倒在路上。十年间,殒命上市途中的企业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家世界豪赌上市未果,被迫出售资产;太子奶签对赌协议控制权易手;最大的印染纺织企业浙江江龙,为上市被天量债务压垮;万德莱盲目改变主业迎合上市,最终被市场抛弃;上市失败后ITAT不得不壮士断腕关闭门店……伴随着这些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纷纷折戟沉沙,IPO似乎正在演变为一条“不成功,便成仁”的道路。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举成名”的光鲜,却忽略了“十年寒窗”的必要。在“资本狂躁症”的催动之下,企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财务造假、过度包装、八方举债、盲目扩张,哪管身后洪水滔天,股价一落千丈,高管套现离场。结果却可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企业把IPO当做终极目标,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中国股市也陷入恶性循环。为了抵制“提款”,2012年7月17日,千万股民在网上发起大型签名活动,强烈要求证监会停发新股、停止IPO。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我们不在乎你圈多少钱,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在这之前,你究竟能赚多少钱。

  否则,击倒你的不是IPO路上的重重阻碍,而是附着在自己身上的“魔鬼”。

  第一部分

  稻草,还是毒药?——IPO之前“不能说”的那些事儿

  在上市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看到大屏幕上的股价开始变红并向上跳动,老李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顷刻间获得了数亿元财富,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从那一刻起,作为公司董事长,他才刚刚走出个人破产的边缘。公司挂牌之后,他不用再担心无法填补上市过程中留下的财务窟窿。

  根据国内IPO咨询机构汉鼎提供的研究报告,在参与IPO长跑的数百家企业中,今年上半年共有27家公司倒在了终点线上。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是77家,2010年为62家。IPO失败的背后,不仅意味着一大批潜在的亿万富豪痛失巨款,更大的困境,甚至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正在向他们逼近。

  “贫穷”董事长

  老李是一家光电元器件公司的董事长,经过两年多的上市筹备之后,终于在今年上半年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回忆起上市的艰辛历程,老李体会最深的是,当大家知道你要上市发财的时候,所有人都想来分一杯羹。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大部分都是“说不得的费用”,只能由公司董事长个人承担。

  老李说,这些费用最为核心的支出就是财经公关费用,仅这一项就支出了600多万元。据了解,一般上市公司IPO时的财经公关费用从400万元到1000多万元不等。“所谓的财经公关费用其实就是打点媒体关系,除了几家证券报的费用可以从承销费里面扣除,其他的费用大部分需要打点各路媒体的各路人等,有些是广告投放,但更多的是现金,形成了不能说也说不得的巨额费用。”老李说。

  除此之外,为了打通各级政府对拟上市公司的关卡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现在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只要是需要政府批准的,都要各路打点,有时候申请个普通的资格,都需要打点几十万元,还不一定能办成。”老李说,这些打点费用不可能在公司走账。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市政府、区政府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怀”、行业协会的“调研”等,送些礼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持财务报表的规范,有些也走不了账,虽然单笔金额不太大,但长期下来费用也不小。

  于是在挂牌上市之前,老李面临着近2000万元的个人财务窟窿。他也找各方沟通过,“我们赚的都是辛苦钱,这么花钱我吃不消了,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一部分费用由公司分担一下。但对方说,你最近一年正常的利润也就4000多万元,费用走掉一部分后,利润就没增长甚至下滑。而且你想,现在多一块钱的利润,按照25倍市盈率,上市后你的估值就多24块钱啊,再穷也要咬牙挺住。想想也有道理,就找个亲戚借了一笔钱,年利率15%,期限一年。”

  “我2003年开始创业,前四年都是亏钱的,中间两年基本打平,赚钱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我是农村穷苦人家出身,家里也没什么底子。最近四年总共也就只赚了3000多万元。”老李说他这时候才明白,“有些企业上市失败两次了还要冲击上市,他们老板实际上是被上市绑架了啊。”事实上,上市过程中巨额的隐形花费吞噬了大部分制造业出身的董事长的个人财富,许多人甚至面临着个人破产的境地。

  IPO利益链

  有了IPO,面临破产的可能是董事长,但要是没有IPO的佣金,破产的可能是券商公司。巨大的IPO“蛋糕”背后,更是一条贯穿整个IPO进程的利益链。

  IPO中介三剑客中,投行是主角,会计师和律师是配角,陪着投行闯江湖。券商负责全面协调,会计师负责审计,评估师负责评估,律师负责法律事务。“有个笑话讲,在IPO业务中,投行负责忽悠人,而律师和会计师就是负责告诉别人,券商忽悠你的话都是真的。”深圳一位IPO律师人士坦承,“这个笑话很传神。”

  据一项对633家IPO成功的公司统计,2009年后, 65家投行获得309.18亿元保荐承销收入,50家会计师事务所获得19.4亿元审计收入,114家律师事务所仅获得8.5亿元法律服务收入。

  另一方面,PE是IPO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另一大力量。对于投资项目,PE和投行通常相互照应,“有福同享”。如果是投行先挖掘的项目,上市公司有增资需求,保荐代表人往往会向公司优先举荐自己比较熟悉的PE,一来可收取项目介绍费,二来相互介绍项目礼尚往来。

  有PE公司的人士坦言,券商为了要给关系好的PE关照生意而忽悠拟上市公司,称上市要改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需要引入PE战略投资者,接着就推荐一些PE给拟上市公司。这样,投行、券商和PE的关系绑定更紧密,其承销和保荐地位也会更稳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涌向PE?一位业内人士曾说,假设用1亿元资金投资10个项目,最后只要有2个项目成功上市,投资回报若为20倍,2个项目收益为2亿元,1亿元相当于收回10个项目的成本,此外还赚1亿元。“投资项目成功上市获得的高收益,除了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剩下的还能高于其他行业的收益,这就是我国PE的特点。”

  目前,我国IPO典型的利益链条是:最上游者为实业资本、天使投资、PE/VC、突击入股者等,发行人是核心驱动机;中游为各类中介机构:券商投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下游包括一些财经公关、打新机构等;最末端是最后接盘的散户。

  而这,就是IPO暴利时代的生态链。企业经营外部的这条利益链,催生出无数财富神话,也带来了许多企业的“IPO病”。

  救命的稻草?

  在最近京东与苏宁的电商价格大战中,刘强东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刚刚和各位股东开完会,今日资本、雄牛资本、KPCB、红杉、老虎基金、DST等几个主要股东全部参加了!大家都知道打苏宁的事情。我说这场战争是要消耗很多现金的,你们什么态度?一个股东说:我们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你就放心打吧,往死里打!”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商业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场烧钱竞争。对于更多的企业而言,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资本饥渴”是企业的真实现状。

  尽管唯品会最终成功赴美上市,但这也被认为是在“最后的孤注一掷”。2月18日,中国B2C电子商务网站唯品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用于IPO的文件显示,以2011年的亏损额度估算,唯品会的账目现金仅够运营到2012年第一季度末。

  类似情况的还有赛轮股份。2011年5月,赛轮股份曾被媒体列为45家创业板被否企业中4家处于破产风险警报区域的企业之一,甚至“不上市就死”。

  传闻还有很多:一直在酝酿IPO的58同城也曾被传出巨额亏损的传言;宏磊股份债务总额一度高达25亿元之巨,其中包括大量民间借款,如果上市失败,八成已经破产;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负债20多亿元“跑路”的背后,是扩张太快资金链断裂,新公司想上市未果……在业界,甚至有这样一种言论:最近两年上市的公司中,有40%的公司如果不上市就已经倒闭了,这就是它们冲刺IPO不惜一切代价铺路的原因。IPO成功与否,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命运,并不是这些企业上市能为投资者带来什么好处。

  然而,钱真的不是问题吗?四次闯关IPO,神舟电脑虽然挤进了上市的大门,但市场质疑之声不断:在PC产业毛利逐渐降低,增长乏力,高端品牌价格下沉挤占低端市场情况下,神舟电脑既缺乏创新能力,价格优势也在逐渐消失,低价模式难以为继。而唯品会虽然“流血”上市,迎接它的却是“七连跌”。 如此种种,正是引起人们对企业IPO强烈不满的根源。

  上市仿佛是拯救企业的唯一法宝。然而,上市最后将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还是“致命毒药”,还存在着极大的变数。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