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一名义乌外贸商人的入世转变

时间: 2011-12-09 16:42:05 来源: 新华网  网友评论 0
  • 出生在商人世家的义乌人施新雨曾经努力想摆脱父辈的人生道路,对照他喜爱的西方电影找一份"早餐喝牛奶、出入写字楼"的工作。但十年过去,他的外贸出口生意早已做得风生水起,就连前两年开始尝试的进口贸易也保持了50%
  出生在商人世家的义乌人施新雨曾经努力想摆脱父辈的人生道路,对照他喜爱的西方电影找一份"早餐喝牛奶、出入写字楼"的工作。但十年过去,他的外贸出口生意早已做得风生水起,就连前两年开始尝试的进口贸易也保持了50%的年增幅。用他的话说,"全因为刚好踩上了入世的节拍"。

  早年靠"鸡毛换糖"行商中国的浙江中部小城义乌,是一座典型的"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作为土生土长的义乌人而言,从小在市场里的耳濡目染往往让他们提早感受到了贸易的氛围。

  "从我家到舅舅家、姨妈家,都在市场里做生意,从小我就帮他们守摊。"施新雨说,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会儿,已经有全国各地的人来义乌进货。市场里送货基本都靠三轮车,能开着一辆日本产的"铃木王"摩托车,是很有面子的事。1998年,家里花了三万块钱给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又配了一台BP机。那一年施新雨20岁。

  "按理说当时做生意行情不错,但我却越来越排斥经商,又辛苦又琐碎。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是,"嫁个做生意的,不如嫁个国企上班的","施新雨说,"那时也是年轻气盛,总觉得一平方米的小摊根本实现不了我的梦想。继续做下去,连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施新雨所说的"一平方米小摊",就是上世纪90年代义乌市场的情景。这个如今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的中国外贸窗口,直到十多年前还是一片"马路市场",规模也仅有今天的十分之一。市场里95%左右商品销往国内各地,"出口"是一个并不被人熟知的概念。

  "我拼命想摆脱家里人经商的老路,也跑到外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但就在那一阵,中国入世了,"施新雨说,"国门好像"哗啦"一下就打开了。各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商涌进义乌市场。原来我只见过从新疆入境的中东商人,但那之后韩国人、金发碧眼的欧美人很快多了起来,那时候我才知道,入世了就是不一样,心想这下可以做大生意了,年轻人的劲头也被激发起来了。"

  此后,施新雨安心干起了家里的"老本行"。2002年搬到义乌小商品市场沿用至今的新址,店铺扩大了,生意也越做越大。"原来接一个几百块钱的订单就很开心了,后来到一两千块、几万块,"施新雨说,"直到接到上百万元的大单,看着订单上的数字,真是有心跳的感觉!"

  出口规模越做越大,施新雨开始探起了新路子。汇率波动,加上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提高,而国内市场又逐渐成熟,"看到国外有好东西,我就想进口到国内来卖,进口出口"两条腿走路"刚好能抵消一部分风险。"施新雨说,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开始从越南进货并在国内销售,进口规模的增长幅度达到50%。

  "只要是越南产的,从精美的漆器到咖啡、食品、家具,我的店里都有。我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过去是中国产品被老外贴牌,国内市场我们有成熟的渠道,有能力站在国际贸易的金字塔顶端。"施新雨说。

  入世十年间,义乌的市场规模扩大了近10倍,每年迎来送往的外商超过42万人次。如今这座本地户籍人口不足80万的中国东部县城,常驻外来建设者是本地人口的两倍。

  "义乌的市场经济积淀加上入世的契机,整个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小县城登上国际舞台,让千千万万的人在这里追寻梦想。"施新雨说。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遥 (责任编辑:于跃)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