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资讯中心 | | | 贸金人物 | | | 政策法规 | | | 考试培训 | | | 供求信息 | | | 会议展览 | | | 汽车金融 | | | O2O实践 | | | CFO商学院 | | | 纺织服装 | | | 轻工工艺 | | | 五矿化工 | ||
贸易 |
| | 贸易税政 | | | 供 应 链 | | | 通关质检 | | | 物流金融 | | | 标准认证 | | | 贸易风险 | | | 贸金百科 | | | 贸易知识 | | | 中小企业 | | | 食品土畜 | | | 机械电子 | | | 医药保健 | ||
金融 |
| | 银行产品 | | | 贸易融资 | | | 财资管理 | | | 国际结算 | | | 外汇金融 | | | 信用保险 | | | 期货金融 | | | 信托投资 | | | 股票理财 | | | 承包劳务 | | | 外商投资 | | | 综合行业 | ||
推荐 |
| | 财资管理 | | | 交易银行 | | | 汽车金融 | | | 贸易投资 | | | 消费金融 | | | 自贸区通讯社 | | | 电子杂志 | | | 电子周刊 |
来源:华宝财富魔方(微信号:caifumf)、资管君
作者分析师 李真;研究助理 蔡梦苑
内容摘要: 银行理财发展阶段: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诞生以来,已经发展12年。期间经历了多个阶段,实现了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监管的完善和趋严。根据银行理财的产生及其整体发展扩张的节奏,我们将银行理财的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萌芽时期(2005年以前)2、形成时期(2005-2008)3、发展时期(2008-2013)4、市场化扩张时期(2013年至今)。 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特征:体现为规模扩张降速;预期收益率下行降速;城商行与农商行市场份额提升;理财产品期限延长;外币理财市场持续遭挤压;非保本理财仍占大半壁江山;委外需求提升;资金风险偏好提升。 2016年理财负债成本:2016年全年,银行理财的负债成本延续下降趋势,但降速明显降低。9月末,3个月期理财产品市场预期收益率均值约为3.87%,预计2016年年末会降至3.75%-3.85%。目前制约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的市场竞争因素主要有两点:投资者可选品种增多导致的产品竞争压力和参与银行理财市场的主体增多导致的市场规模竞争压力。后者短期内较难改变,形成软约束;前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形成硬约束。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理财收益率将维持平稳。 2016年理财投资收益:2016年上半年,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收益950.3亿元。按照26.28万亿的存量规模计算,理财实现息差收益年化0.72%,加上理财的销售等成本,倒推出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在4.5%-5.5%之间。 2017年可能面临的风险:一个是委外收益的兑付:2016下半年已有委外机构未能实现约定收益兑付。2017年将有大量1年期委外到期,届时不排除出现更多业绩基准未达标的情况。部分机构可能为了留住银行资金而选择刚性兑付,另一部分未实现兑付的会面临理财资金的回收,将有造成债市流动性危机的可能。另一个是监管落地:2016年7月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号称史上最严理财监管文件。该文件如果正式实施则银行理财市场可能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2017年理财市场可能的改变:慢即是快。监管不允许野蛮地高速扩张再持续,较大的体量也要求其加强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而其日益缩窄的息差也要求银行慢下来,去探索适宜理财可持续发展道路。 1、净值型 &“半净值型”转化 2、高净值化 & 资管化 3、精细化委外 4、拓展投资范围和策略 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诞生以来,至今已经发展12年。期间经历了多个阶段,实现了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监管的完善和趋严。 根据银行理财的产生及其整体发展扩张的节奏,我们将银行理财的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市场化扩张时期: 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共有45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68,961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6.28万亿元。剔除通道因素,约占资产管理市场总规模的34%,成为资管上最大的资金力量。从2013年规模扩张开始,银行理财资金的身影陆续出现在非标、定增、打新、配资、量化投资等市场上。 2.1、2016银行理财市场特点 总结下来,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体现为:规模扩张降速;预期收益率下行降速;城商行与农商行市场份额提升;理财产品期限延长;外币理财市场持续遭挤压;非保本理财仍占大半壁江山;委外需求提升;资金风险偏好提升。 2016年全年规模增速低于2015年几成定局。除了2015年高基数的影响外,规模绝对增量的下滑也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监管收紧也是重要因素:2016全年,从上层到监管层对金融市场的调控思路是“降杠杆、放风险”,在此思路下,三大监管体系均针对其监管范围内的资管产品出台相应监管文件。其中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征求意见稿”)虽未正式实施,但传递出的监管精神引起市场较大扰动。 后半年预期收益率下行速度明显减慢,甚至出现某些时期的小幅反弹。投资者可选品种增多导致的产品竞争压力、参与银行理财市场的主体增多导致的市场规模竞争压力,两者成为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下行的两大阻力。 全年城商行与农商行市场份额整体提升。尤其是“征求意见稿”下发后,其加速发行理财产品的意愿进一步提升。一般情况下,监管规则都会采取新旧两办法,而大量的小型城商行及农商行无法满足“征求意见稿”所述综合理财业务资格,因而一些目前可以进行的理财业务届时有被中断的风险,这类银行在正式文件下发前有较强的动力加速产品发行。 理财产品期限持续延长。2016年上半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127天,比2015年末的113天延长14天,与此同时,3个月以内产品占比降低,而3个月以上产品占比均提升。根据对2016年前三季度发行产品的统计,新发理财产品的期限向6个月期集中。 银行理财委外规模再创新高。2016以来,银行理财资金对接非标的比例持续降低,转而向标准化资产发力,这进一步提升了理财资金中对债券的投资比例,同时非标转标降低了对流动性资金的留存,加之2016年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持有流动性资产的机会成本增加,因而现金、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的占比有所减小,进一步腾挪了空间给债券的投资。标准化债权投资提高了对资产管理能力的要求,银行委外的需求明显提升。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银行理财资金的约16%的规模通过购买资管计划、定制产品等形式委外管理,总量约4万亿,2016年基金子公司、基金专户、券商资管的增量规模中大部分来自于银行委托。 下半年起理财资金风险偏好提升。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升温、特朗普当选对传统产业的回归政策、三季度我国通胀回升、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等,债券市场出现明显调整,债券投资收益空间较小,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回温、股指期货基差大幅缩窄,银行理财资金开始转向权益市场、量化投资等更高风险的领域。 2.2、银行理财的负债成本 2016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负债成本继续下降的趋势,但是降速明显降低。到2016年三季度末,3个月期理财产品市场预期收益率均值约为3.87%,预计2016年年末,将降至3.75%-3.85%。 银行理财资金成本的驱动因素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市场竞争单因素驱动,这个阶段的银行理财投向以非标为主,由于企业融资意愿较强,为理财资金赋予了很强的议价能力,其利差空间非常大,给客户的收益率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因素。第二个阶段是资产端驱动为主,市场竞争驱动为辅。这一阶段,银行理财的息差不断缩窄,理财收益率随着资产端投资收益率的下降而下行,而市场竞争成为了制约其下降的阻力。 前文提到,目前制约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的市场竞争因素主要有两点:投资者可选品种增多导致的产品竞争压力和参与银行理财市场的主体增多导致的市场规模竞争压力。后者短期内较难改变,形成软约束;前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形成硬约束。 举例来看,货币基金作为活期产品的代表,其相对银行理财的优势在于流动性和投资门槛;大额存单作为定期产品的代表,虽然其投资门槛比银行理财高,但其因为可转让而具备流动性优势,这两类产品对银行理财产品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与这两类产品的利差成为理财收益率的硬约束。3个月期理财与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的利差均值约1.4%-1.6%。如果紧平衡的稳健货币政策持续,短期资金价格中枢稳定,则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也将相应维持窄幅震荡,不具备趋势性变化基础,这将制约未来一段时间理财预期收益率的下降。 2.3、银行理财的投资收益 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仍然是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类资产,截至2016年6月,共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74.70%,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0.42%。而出于监管趋严以及项目难觅,非标资产的比例近几年持续下降。 根据上述投资资产占比分布来测算当前的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假设所有理财产品从成立起独立进行期限匹配的投资运作)。估算中纳入的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基金、10年期国债、5年期中票、非标类信托及委外收益基准。估算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不考虑债券放杠杆的投资收益率约为3.94%,如果仅对利率债做1.4倍杠杆处理,则投资收益率约为3.96%,对利率债和信用债均做1.4倍杠杆处理的投资收益率约为4.1%。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3.87%平均预期收益率水平,考虑扣除其他中间成本的话,理财资金的资产端配置压力仍大。 但该投资收益率的测算有几方面低估: 1、期限错配带来的收益增强; 2、存量高收益非标资产的存续; 3、理财产品在统计数据报送时将非标类资产报送为债券类资产,高估债券比例而低估非标资产比例。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衡量理财投资收益:2016年上半年,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收益950.3亿元。按照26.28万亿的存量规模计算,理财实现息差收益年化0.72%,加上理财的销售等成本,倒推出上半年市场平均收益率在4.5%-5.5%之间。 3.1、可能面临的风险 委外收益兑付:2016下半年以来,已经出现某些委外机构未能实现银行委托时要求的业绩基准。我们曾在今年银行理财的季度报告中提到,随着今年债牛的程度减缓,部分银行已经下调委外业绩基准,但相对债券自身到期收益率水平仍高。银行委外期限以1年期为主,2017年,2016年新增的委外将会大面积集中到期,届时,不排除出现更多业绩基准未达标的情况。部分机构可能为了留住银行资金而选择刚性兑付,另一部分未实现兑付的会面临理财资金的回收,将有造成债市流动性危机的可能。 监管落地:2016年7月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号称史上最严理财监管文件。该文件如果正式实施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曾在第一时间做过详细解读。其中部分意见只是对已有法规、通知的进一步强调和落实(如资金池、权益投资等),只是以往虽有相关规定,但银行并未严格执行;另一部分意见则是新增,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对基础资格和综合资格的划分,对理财购买特殊目的载体资管计划的要求,这可能很大程度削弱银行理财的门槛优势,进而打击其通过规模错配、期限错配、风险错配来增强收益、维持规模扩张的行为,2017年如果相关监管规则落地,则银行理财市场可能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3.2、可能发生的改变—慢即是快 从今年以来监管层频繁发文,以及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来看,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整体监管思路是趋严的。 从监管的角度看,监管的趋严也就意味着,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必须是规范化的、可持续的、可管理的、可发展的。 从整个资管市场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的资管规模是最大的,因此其未来发展除了需要巩固自身的资金募集优势以外,其投资能力的提升也依赖于其他专业资管机构的发展。 从其自身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面临的最大困境即较高的负债成本和不断缩窄的利差,因此若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银行需要提升自身的投资盈利能力,也要找到降低负债成本的渠道。 慢即是快。监管不允许野蛮地高速扩张再持续,较大的体量也要求其加强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而其日益缩窄的息差也要求银行慢下来,去探索适宜理财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银行理财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存在以下变革: 3.2.1、净值型&半净值型转化 银行理财产品目前扩张的一大阻力在于其居高不下的负债成本。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型转化是解决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缓解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压力,降低负债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广受市场接受的途径。截至2016年6月末,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规模1.59万亿,相比2014年末的5607.5万亿,增长超1万亿,占总规模比重6.05%,相比2014年末的3.73%增加2.32%。 然而,理财产品的大范围净值化将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产品估值及风险计量等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足够多的高收益标准化资产支撑、理财对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有限制、投资者群体对纯净值型产品的接受难度较大等。在此背景上,我们提出“半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概念,所谓“半净值型”,更准确的说,是一种产品运营模式,是通过发行多层次的风险、收益率不同的产品来实现的,产品还是预期收益型,但收益区间放宽,具有浮动特征。 这样做可给予投资者标准化的直观的选择列表,有助于投资者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同时,拓宽收益区间、实现浮动特征,也能在保留预期收益形式的基础上,实现部分净值型功能。 3.2.2、高净值化&资管化 根据2016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未来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将目标客户转向高净值客户的趋势较强,且其盈利增长点可期。然而目前大部分银行的私人银行部或者针对高净值客户的服务较为初级,还是主要以理财产品销售为主。然而随着居民理财知识的丰富和诉求的多元化,以及海外投资需求的提升,传统售卖产品的高净值客户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因此银行需要顺应大资管时代的特征,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业务线条(或资管子公司),将理财业务向高净值客户转移,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靠拢,同时利用其传统的忠诚度较高的客户资源以及丰富的线下网点,与市场上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展开竞争。 3.2.3、精细化委外 前文提到,制约银行理财扩张的一个阻力来自于不断缩窄的利差。因此如果银行能建立畅通的渠道以提升自己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则也能很大程度缓解这一问题。银行传统的投资管理能力较弱,仅在债券投资等固定收益领域相对有一定优势,但也是以配置型为主,因此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即委托投资能力较强的资管机构管理。 银行在委外这一环节已有不少探索,比如2015年下半年以来,委外规模明显提升,主要通过购买或定制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发行的产品。而2017年银行委外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移,将重点放在委外机构的甄选上,形成高效MOM/FOF模式。 而目前市场上能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机构数量庞大,随着2016年委外规模的增多,市场上水平参差不齐的资产管理机构为银行委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也不乏出现投资管理机构不能按期完成约定收益的兑付的情况。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应该培育出较强的评价和筛选委外机构的能力,从收益、风控等多个角度进行衡量,提升委外机构的选择能力,同时增强资产配置能力以分散风险提高单位风险收益。成果的委外模式探索将为银行理财规模扩张起到关键作用。 3.2.4、拓展投资范围和策略 目前对于理财资金而言,投资环境已经越来越复杂,为了应对较高的负债成本,除了优选较好的委外机构外,也要在监管范围内尽可能拓展投资范围,在传统的债券投资之外,考虑优质的投资策略。具体做法是在锁定市场最优投资策略的前提下,去市场优选在相关投资领域有较丰富资源以及在相应策略上有较突出表现的机构。2017年银行可关注的领域包括: 全球资产配置:一方面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捕捉海外高收益资产、分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迎合投资者日益上升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 类固定收益业务:关注国家政策支持、倾向的主题型产业基金 “固定收益+”策略:单纯的标准化债权投资较难满足负债端成本的要求,因此开发传统的固定收益投资加上一定的另类投资的方式以获取收益的增强,将是商业银行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固定收益+定增”、“固定收益+权益投资”、“固定收益+量化投资”、“固定收益+打新”等。 来源:普益标准 林富美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分析 摘要: 2016年3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7.1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的存续规模23.67万亿元增长了14.49%。 普益标准估测,2016年3季度末,银行理财资金中委托外部投资的金额约为3.46万亿元,占总存续规模的12.77%。国有银行有约8.03%的理财资金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股份制银行,委外占比约为9.73%,但其委外存续规模在所有银行类型中最高,达1万亿元以上;城市商业银行,委外占其总存续规模的比例约为24.86%;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资金选择委托外部渠道进行投资资金比重约为49.68%。 从理财资金存续规模来看,目前银行理财资金的底层资产投向主要包括两大类: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其中货币市场工具包含现金和银行存款),在总规模中的占比高达73%以上;其次,非标准债权投资,投资规模占比在16%左右;权益类投资的规模占比在6%-8%之间。 一、总体情况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高收益资产荒的持续,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滑,已经完全进入“3时代”,但这并没有阻碍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增长的步伐。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016年3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7.1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的存续规模23.67万亿元增长了14.49%。近年来,银行理财快速发展,已经在我国资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理财资金的中间投资渠道和底层资金投向也已成为资管界的关注焦点。 二、银行理财中间层投资情况 1.总体情况 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银行自主投资安排理财资金,主要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监管允许且相对标准化、成熟的金融工具;第二是通过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的资产管理计划进行投资,俗称通道类投资或者委外投资;第三是通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投资债权类资产,但目前这类投资比例较小,其推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银行理财去通道化、非标转标。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发现,2016年前三个季度共新发行了91429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选择通过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公司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等中间渠道的有37949款,占比41.51%。其中涉及信托计划的产品占25.14%,涉及券商资管计划的产品占36.18%,涉及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的占17.10%,涉及保险资管计划的占5.91%。大多数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仅选择某一种渠道进行投资,通常会通过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基金资管等的组合形式进行投资。普益标准根据2016年3季度末银行存续数据(包括银行问卷返回的数据和银行官网、中国理财网等公开渠道搜集的银行产品数据),并假设银行资产等级相同的银行具有相同的委外资金占比(委外资金/理财资金),估测出银行理财资金中委托外部投资的金额约为3.46万亿元,占总存续规模的12.77%。 2.各类型投资情况 根据上述估计方法,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资金选择委托外部渠道(包括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进行投资的资金比重(委外投资存续金额/该类型银行总理财存续金额)最高,约为49.68%,其次,是城市商业银行,委外占其总存续规模的比例约为24.86%,接下来是股份制银行,上述委外占比约为9.73%,但其委外存续规模在所有银行类型中最高,达1万亿元以上,国有银行比例最小,有约8.03%的理财资金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详情见表1。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因资金成本较高、获得非标资产的能力较弱、资管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限制,更加趋向于选择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综合实力较强,客户基础较广,资金成本较低,故委托外部投资的资产比例较低。 表1:2016年3季度末各银行类型理财资金委托外部投资在该类型总存续规模中的资金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普益标准根据本公司数据库中理财产品的投向说明,整理并统计出各时期市场发行的产品数量中,有多少比例的产品配置了某一类型的资产(如债券)。在大数据的情况下,对于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这类配置数量占比较高的资产,其比例的变化能反映出市场的配置行为的变化;对于数量占比较小的资产,在大数据情况下,该比例将更加接近于资金的配置比例。从不同银行类型来看,2016年前3季度股份制银行50%以上的产品数量会涉及委托外部通道投资,紧接着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均较少,详情见表2。其中,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不属于本文中的委托外部投资范畴,但属于中间投资渠道。 表2:2016年前3季度各银行类型新发行理财产品涉及各类通道投资的数量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从收益类型来看,2016年前3季度新发行的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通过各类中间渠道进行投资的产品数量占该类型产品总量的比重最高,为52.37%,如表3 所示;其次,是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有25%以上的新发行产品选择各类中间渠道进行投资;保证收益型产品只有16%左右的数量使用了各类中间渠道进行投资。通常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风险等级相对较高,其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相对较高,即银行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而理财产品在债券与货币市场能够获得的投资收益有限,因而银行不得不选择其他渠道进行投资,各类资管计划便是目前监管趋严情况下的不二选择。 表3:2016年前3季度各收益类型新发行理财产品涉及各类通道投资的数量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3.趋势变化情况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发现,从2015年1季度到2016年3季度,各季度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选择外部投资渠道的产品数量比例呈先降后升的态势,如图1所示。(同上,当产品数量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该比例更加接近真实的资金比例,但产品数量占比的变化趋势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统计发现,投资信托计划的产品比例2015年逐季下降,而2016年则逐季上升。投资券商资管计划的产品和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的产品数量比例在2016年迅速增长,尤其是券商资管计划增长较快;投资保险资管计划的产品数量占比在2016年也逐渐增加。 图1:2015年1季度至2016年3季度银行新发行理财产品投资各类渠道的数量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三、银行理财底层投资情况 1.总体情况 从理财资金存续规模来看,目前银行理财资金的底层资产投向主要包括两大类: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其中货币市场工具包含现金和银行存款),在总规模中的占比高达73%以上,如图2所示;其次,非标准债权投资,投资规模占比在16%左右;权益类投资的规模占比在6%-8%之间。根据2015年和2016年的银行理财相关数据统计发现,投资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的合计比例变化不大,2016年债券投资比例较2015年有明显增加,而货币市场工具变化与之相反;投资非标准债权的比例,2016年有所增加,权益类资产和其他资产投资均有轻微下降。 图2:2015年年末与2016年年中银行存续理财资金投向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 从产品数量方面来看,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及估算,2016年前3季度新发行的产品中90%以上的产品都会投资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包含现金和银行存款),25%的产品会选择投资部分非标准债权,6%-7%左右的产品会进行权益投资。且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趋向于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 2.各类型投资情况 2016年新发行产品中,选择投资债券的产品数量比重较货币市场工具高,但各银行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表4所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更加偏爱债券投资,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加侧重对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尤其是国有银行99%的理财产品会选择货币市场工具,但仅71%左右的产品选择投资债券。这与国有银行的风险偏好有关,国有银行更加趋向于投资风险较低的产品。近年来,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事件屡发,债券市场整体风险水平下降,国有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更加趋向于投资货币市场工具。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了追求较高的收益率,不得不选择债券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他们习惯于通过债券市场的加杠杆操作提高收益,而货币市场杠杆操作相对较难。股份制银行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上更加擅长,投资货币市场的产品在95%以上,而投资债券市场的也不低,92%左右。但股份制银行参与投资非标准债权的产品数量较多,占47%以上的产品会选择该类投资。 表4:2016年前3季度各银行类型新发行理财产品涉及各底层资产投资的数量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从收益类型来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资金投向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而且投资债券的产品数量占比较投资货币市场工具的产品数量占比高,如表5所示。同时,该类产品投资非标准债权的产品数量占32%以上,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产品数量约9.73%。这也反映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风险偏好较其他两类产品高。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与非保本产品有类似特性,但风险资产投资比例相对更低。而保证收益型产品97%以上会选择货币市场工具进行投资,其次是债券和收益相对固定的非标准债权资产。 表5:2016年前3季度各收益类型新发行理财产品涉及各底层资产投资的数量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3.趋势变化情况 根据图2和图3的统计结果,2015年下半年因股市大跌,债券市场进入牛市,投资债券的理财资金比例和产品数量占比双增,2016年债市进入慢牛阶段,产品数量占比有所下滑,但投资债券的资金量占比仍在增长。而货币市场工具也一度因股市的挤出效应,在2015年下半年大幅增加,但2016年短期资产收益率相对偏低,投资货币市场工具的产品数量占比和资金量占比双双下降。在银行理财监管趋严、资产荒持续、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非标准债权2016年被迫反弹,在资金量占比和数量占比上均有所增加。2016年股市维稳的情况下,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产品数量占比增加,资金占比变化不大。 图3:2015年1季度至2016年3季度银行新发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的数量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归因分析 1.投资各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溢价解析 近两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幅下滑,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2015年1季度的5.17%下降到2016年3季度的3.73%,下降了1.43个百分点(见图4)。涉及权益类资产投资的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比所有产品的总体平均收益率高15至30个BP,这说明权益投资的确有助于提高产品收益率。投资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的产品占市场大多数,因而其产品平均收益率与总体平均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投资债券的产品在2016年有2个BP的超额收益。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产品(剔除了结构性产品)主要是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且保证收益型产品居多(见表4和表5),且数量较少,同时,投资衍生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冲风险,因而,该类产品收益率较低。而投资非标准债权的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2015年基本跑不赢市场总体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这并不是当时非标债权收益率低,而是15年投资非标债权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它们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比发行数量较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低。2016年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投资非标债权的比例提升,将投资相关资产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拉高,2016年上半年有15个BP左右的超额收益,16年3季度收窄至7个BP。 图4:2015年1季度至2016年3季度银行新发行理财产品投资不同资产的产品收益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从中间投资渠道来看,投资信托计划的产品收益率溢价(等于投资相关计划的产品平均收益率减去总体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较为稳定,在15至21个BP范围内波动,如图5所示;而投资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的产品收益率溢价在13至23个BP范围内波动;券商资管计划理财产品收益率溢价波动较大,在10至25个BP范围内波动;保险资管计划2015年表现较好,2016年表现平平,呈分化状态。 图5:2015年1季度至2016年3季度银行新发行理财产品投资不同资管计划的产品收益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各代表性资产的表现情况及对理财收益率的驱动分析 近年来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滑,主要还是受各类底层金融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的影响。各底层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全面下降,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无法找到高收益率的资产,理财的收益率也因此下滑。当前银行理财90%以上的资金主要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非标准债权和权益类资产。图6,统计了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各类基础资产中代表性资产的收益率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走势情况,以期发现各个阶段哪些资产对银行理财收益率起主要影响。 其中,债券收益率是以中债5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中债5年期企业债到期收益率(AAA)、中债5年期商业银行普通债到期收益率(AAA)和中债5年期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AAA+)的平均值为代表,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是以3个月期Shibor拆借利率为代表,非标准债权收益率是以1年以内贷款类信托预期年化收益率和1年以内债券类信托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平均值为代表,权益类资产以上证综合指数的表现为代表。 图6:2015年1季度至2016年3季度各类基础资产中代表性资产的收益率走势 注:货币市场工具、债券、非标债权、理财产品收益率(左轴),权益资产表现:上证综合指数(右轴)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Wind资讯 2015年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推进利率市场化,央行从2月开始频繁进行降息降准操作,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在15年经历了大幅下跌的过程。货币市场工具中3个月期Shibor拆借利率从2015年1月份的5.14%下降至2015年12月的3.09%,下降了2.05个百分点。2015年1季度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货币市场收益率仍然较其他金融资产具有明显优势,故此期间,其对理财市场的收益率具有主导作用。此后,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持续大幅下跌,2016年2月3个月期Shibor拆借利率跌破3.00%,货币市场工具逐渐失去高收益资产特性。 2015年上半年,股票市场因融资融券、场外配置等杠杆操作风靡一时,上证综合指数一路上扬。尤其是在2季度,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市场接过货币市场工具的接力棒成为当下的高收益金融资产,备受银行理财资金青睐,银行理财收益率也因此继续维持高位。 随着2015年下半年,货币市场工具的收益率大幅下跌、股票市场泡沫破灭,债券市场进入牛市,加上债券市场的杠杆操作,债券市场再次接过权益市场的接力棒,成为时下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在此时期,理财收益率受债券市场的驱动较为明显。 2016年年初至今,各项资产收益已经经历了一个全面下滑的阶段,下滑速度放缓,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虽然在今年2季度债券等固收类资产收益有所反弹,但没能维持下去。因此,2016年总体来说,银行理财高收益资产难寻,理财收益率继续下滑,但下滑空间有限。一、银行理财发展历程
二、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回顾
三、2017年银行理财市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