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理财 >> 理财学院 >> 列表

擦亮眼睛“明白”理财 曝理财市场各类陷阱

时间: 2009-08-10 13:38:41 来源: 钱经  网友评论 0
  • 过去两年的牛市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通货膨胀的压力更是推动着人们不断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式来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理财的手段越来越多,理财的品种花样翻新,但理财的陷阱也随处可见,甚至让一些投资者血本无归。在这里列举理财经常遇到的陷阱,帮您擦亮眼睛“明白”理财。

  过去两年的牛市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通货膨胀的压力更是推动着人们不断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式来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理财的手段越来越多,理财的品种花样翻新,但理财的陷阱也随处可见,甚至让一些投资者血本无归。在这里列举理财经常遇到的陷阱,帮您擦亮眼睛“明白”理财。

  银行理财:预期收益成镜花水月

  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业绩增长点,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铺天盖地,产品宣传手册中收益率往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殊不知就是这些看似亮点的收益率中却隐藏着“陷阱”。

  陷阱特点:市场热点及高预期收益吸引投资者眼球,欠缺风险提示和产品说明

  陈先生2006年底投资10万购买某挂钩股票的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购买时只知道该产品最高年收益16%,对产品说明里的计算公式却一头雾水。去年股市一片大好,年底银行却告诉他:该产品到期收益率为零,唯一的收入是利息税调整的补偿合计39.6元。这种“匪夷所思”的理财产品并非个例,另一家银行的打新股产品也受到众多投资者质疑:没有新股破发的情况下单月收益为负,不仅没有详细的信息披露,还在网上公告中调低预期收益。

  理财产品受到追捧,伴随而来的却是监管和运作的欠缺。数据显示:至少十只以上已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虽然出于对信誉的重视,各家银行在产品设计和管理上不会“有意”给消费者设下陷阱。但在利益导向下,某些银行销售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会误导消费者以达成业绩,甚至将自己都搞不懂的理财产品卖给顾客。随后在产品运作的过程中,与理财产品有关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投资者,产品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个别甚至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在没有相关信息披露的情况下,投资者难以判断究竟是市场还是产品管理的问题。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迷信预期收益

  预期收益率常常出现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而除了固定收益类品种的预期收益率等同于到期收益率外,其他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预期收益通常是在过往经验数据的基础上预测得出。银行销售人员口中的“最高收益”并非没有依据,但需要投资者理性对待,再高的预期收益率也不过是纸上的数字。重要的是看它要投资什么资产,用何种投资手段,风险在哪里? 2、投资风险心中有数

  销售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忽视风险提示,甚至隐瞒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以稳健见长,但投资必定伴随风险,即使是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可能存在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对于不懂的理财产品千万不要涉足,对收益计算公式和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也要心中有数。

  2、保本产品看仔细

  “本金安全”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销售人员也喜欢强调产品“保本”。保本产品具有低风险低收益的特点,投资者应根据个人偏好进行配置。值得注意的是:“保本策略型”并非“本金保证型”,许多号称“保本”的理财产品不光收益率没有保证,甚至有可能出现亏损。

  3、选择银行更重要

  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购买理财产品也应注意银行的选择:一是与理财产品有关的许多信息普通投资者难以获得,各银行在信息公布和后续服务的质量上存在差异;二是银行的产品研发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直接决定了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因此投资者应尽量选择创新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理财产品受到普遍认同的银行。

  提示:

  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人,看重的是银行的信誉,期望在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比存款更高的回报。但事实并不乐观,次级债让国外银行暴露出了风险控制问题,由此看来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也需谨慎,购买前提是充分的了解。对理财产品及其发售银行的了解越多,误入“陷阱”的可能性就越低,在购买前应尽量收集相关信息,产品说明书尤其要看仔细,购买时理性面对销售人员。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钱经 作者: (责任编辑:alexmls)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