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理财 >> 职场理财 >> 列表

银行理财的五大转型策略

时间: 2016-09-14 17:05:50 来源: 正保金融学院  网友评论 0
  • 面对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利差收入为盈利模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了现代银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商业银行正在逐步迈向全资产经营的大资管时代。

来源:正保金融学院


面对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利差收入为盈利模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了现代银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商业银行正在逐步迈向全资产经营的大资管时代。


当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支柱的盈利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创新成为划分商业银行版图的核动力,商业银行正在逐步迈向全资产经营的大资管时代。2014年全球GDP总量为74万亿美元,而全球资产管理总规模是76.4万亿美元,资产管理总规模已经超过了GDP的总规模。据测算,未来五年,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将增长36万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将成为重要的增长区域,贡献大约60%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在近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国际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首先就资产管理规模而言,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贝莱德集团2015年三季度末的总资产已经达到4.5万亿美元(约合29万亿人民币),在排名前二十的资产管理机构中,规模最小的也超过了4.5万亿人民币,而同期我国排名第一的工商银行理财规模才刚刚超过2万亿人民币。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和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军者,资产管理行业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一、旧模式必然终结,大资管时代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如今,银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正处在剧烈而深刻的变动过程中,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发展路径将逐渐由粗放式增量扩张迈向精细化存量管理的“新常态”。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放缓4.1个百分点,自此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时代。单年不良贷款率增加额度超过过去三年增加的总和,不良贷款率比2013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达到1.25%的高位。2015年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从半年数据来看,五大行的净利润水平目前仅有1%左右,8家股份制银行中4家银行已经滑入2-5%水平以内,上市银行整体增长仅为2.4%,中国银行业正在并将持续接受经济周期的严峻考验。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资管业务的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6月末,国内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了72.78万亿人民币的历史巅峰。其中,银行理财规模达到18.38万亿人民币,占比超25%。自2004年发展开始至今,银行理财规模十年间复合年化增速高达50%。从规模增量上看,中国已经名副其实的迈入了大资管时代。更重要的是,在规模增长的背景下,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推动中国进入大资管时代的强劲动力在未来几年将会不断增强,助推资产管理行业取得更大的辉煌。



图1—近两月银行理财发行情况                   






图2—截至2015年12月6日理财市场份额分布情况


*上数据摘自wind


与此同时,传统商业银行的格局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由图1、图2所示:十一月份,前十大银行发行理财产品2143款,占总发行量36.60%,发行占比暂止下滑。交通银行发行量大增至452款,继续排名第一位;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量315款,越居第二位;中国民生银行发行量增至274款,退居第三位。当月共11家银行发行量过百款。城商行的市场占有率降至37.97%,但仍然遥遥领先;其他银行(农商行、信用社)市场份额微降至23.38%,继续保持与股份制和国有制银行的优势;国有制银行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为19.06%;股份制银行市场份额微微下滑,为18.65%;外资银行为0.94%,继续微幅上升。由此可见,传统国有银行正直面中小银行的强烈冲击,理财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市场繁荣仍需理性思考,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在拥抱大资管时代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图3—近两月各期理财产品收益情况                





图4—近两月不同类型理财产品收益情况


*以上数据摘自wind


净息差不断收窄。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萎缩,信用风险逐渐加大的背景下,银行可投资资产出现短缺,高收益资产更加稀缺,收益率下降明显。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以及“资金池——资产池”带来的期限错配,很大程度上压制了银行资金成本下降空间,从而导致了银行净息差的不断收窄,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经营带来了很大挑战。如图3所示,临近年末,部分银行理财出现了长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挂”的特殊现象,有些银行6个月的理财产品比1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还要高。此外,据统计,今年已有超过50只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且创出201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信用风险逐渐积聚。在“资金池运作”及“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银行资产管理产品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代替品,并未真正将风险传递至投资者手中,而是在银行内部不断积聚,使得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了“银行的影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自身模糊的定位,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打破“刚性对付”,回归代客理财业务本质,成为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大资管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要着眼长远,积极谋求转型,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具体而言,要重点推进以下五方面的转型:

  

(一)产品转型

  

过去,银行资产管理产品主要以预期收益率型为主,产品种类单一且风险未能转移到投资者身上而是使得银行成为风险主体。未来,要不断丰富产品形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层次需求。

  

产品形态的转型,关键是要实现信用风险可传递,产品募集期限与投资资产期限相吻合。具体而言,针对预期收益率型产品转型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向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转型。该类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收益以产品净值的方式公布。同时,该产品也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客户可在每周或每月的产品开放期进行申购、赎回。

  

2、向封闭式净值型产品转型。该类产品在存续期内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也不能赎回,且其投资一经确认便不得更改。

  

3、向项目融资类产品转型。此类产品所投项目的风险特征与期限结构应大致相同,且投资管理人要按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忠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4、向结构性产品转型。此类产品的本金投资于安全性高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投向金融衍生工具,虽仍有预期收益率或预期收益率区间,但不同于以往的银行自身信用保本,而是采取的产品保本策略。


5、向股权投资及另类投资产品转型。股权投资是指专注某一行业或主体的项目类投资,另类投资是指红酒、艺术品、电影等小众投资。此类产品一般目标期限长、专业性要求高、退出较困难,投资风险大,因此原则上此类产品只能向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销售。

  

在产品设计中,同样需要进行变革转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按照投资主体划分,客户可分为零售客户、高净值客户、机构客户。对于零售客户,产品设计应以低风险、低门槛、高流动性的标准化产品为主,突出产品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对于高净值客户,产品的设计应涵盖税收、养老、消费、教育、财富传承等因素,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定制型”的资产管理服务。对于机构客户,产品的设计应着重关注客户所处监管环境、公司治理模式、业务办理流程三个方面,真正做到产品设计以客户为中心。

  

(二)销售转型

  

过去,银行主要依赖物理网点辐射实现获客以及产品销售,这样既局限了传播范围,又耽误了客户的宝贵时间;未来,银行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渠道,不断扩大客户覆盖范围,提升客户体验,逐步实现“线上批量化营销,线下个性化服务”。

  

首先,加强线上建设,实现标准化产品的销售与交易。第一,要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资力度,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购买体验。第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社交网站、网络支付机构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通过信息共享提高数据挖掘能力,实现客户的精准定位。第三,要建立标准化产品的内部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撮合交易服务,实现产品的线上可流转。

  

其次,提升线下专业化能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在职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打造专业化投资顾问团队,为客户提供非标准化产品资产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要扭转过去“以销量论英雄”的管理考核体制,强调培养客户忠诚度,通过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为银行带来利润。

  

(三)投资转型


当前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标的涵盖了存款、债券、信贷资产、权益投资、另类投资等;未来,要实现投资多元化,打造“资管投行”,加强组合管理,提高投研水平。





图5—近两月银行资管投向分布情况           





图6—截至2015年12月6日银行资管投向分布情况


*以上数据摘自wind


1、多元化投资。一方面,要提高权益类、商品类、外汇类以及另类投资等资产的配置比重,避免债权类资产的过度集中。另一方面,要加大资产的跨境配置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发达国家资产管理行业的先进经验,分享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果实。

  

2、打造“资管投行”。银行资产管理部门要转变固有的买方思维,向产业链上游的投行业务逐渐渗透,从被动接受卖方产品转为主动获取资产,通过满足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与银行信贷差异化的项目来源,实现与资金的无缝对接。

  

3、加强组合管理。首先,要转变“资金池——资产池”式的管理模式,通过产品的独立建账与单独核算实现产品与资金的一一对接,解决长久以来的“期限错配”问题。其次,要借鉴基金行业的FOF管理模式,通过自主管理的上层主动型产品投资于下层被动型产品(直接对接资产),实现对组合的主动管理和对资产的大类配置。最后,要对原有的投资组合管理工具进行升级改造,与新型组合管理模式相匹配。

  

4、提高投研水平。资产管理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研究能力是决定资产管理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产品向净值型转型,产品的业绩表现将逐步取代“刚性兑付”成为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因素,决定产品业绩表现的投资研究团队也将成为机构间重点争夺的资源。对此,要重视对投资研究队伍的建设,设立一套专门的人员培养机制,为业务部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 管理转型

  

过去,资产管理业务管理模式主要仿照表内信贷业务,资产管理产品“资金池——资产池”的运作模式使其成为“银行的影子”。银行要将资产管理业务与自营业务严格分离开来,通过对组织架构、绩效考核、业务审批、风险管理、系统建设进行改革,防止风险的跨部门扩散,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实现真正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1、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享有经营自主权,可以有效避免与银行自营业务的交叉重叠和关联交易,有利于确立与银行其他业务的“栅栏原则”。同时,也为实现财产独立性与破产隔离法律效果带来了巨大便利,避免了一些业务需要借用其他机构通道产生额外成本。

  

2、实现市场化的激励考核机制。资产管理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主要依赖的是专业化的投资与研究能力。因此,要建立市场化的激励考核机制,通过良好的薪酬和待遇吸引人才,逐渐培养起以人才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

  

3、优化业务流程。目前,资产管理行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资产管理的机构、产品以及投资资产不断创新。为此,资产管理公司要注重针对创新业务的流程建设,设立创新业务专用通道,紧跟市场变化不断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与流程的同步创新。

  

4、加强系统建设。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系统以及产品估值体系,在确保能够及时、准确计量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划清产品边界,对产品实行单独托管、独立建账,实现资产负债的“一一对应”。同时,还要借助量化工具为产品设置风险预警线,通过对相关参数实时监测,实现对产品的动态预警,达到业务发展过程中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

  

(五)盈利模式转型

   

过去,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为赚取利差;未来,要转向以“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以“交易手续费”为次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

  

“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是指在以固定比例向客户所持产品净资产收取管理费的同时,与客户约定一个业绩标准和分成比例,对超过标准的部分,由银行与客户按照事先约定按比例分成,获取业绩分成收入。需要说明的是,银行应当在自身会计核算系统以及产品估值体系受到监管的前提下,才能采取此种盈利模式,避免银行通过隐瞒真实利润侵害客户利益。

 

“交易手续费”是指在客户提出交易需求的基础上,银行通过标准化产品的内部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撮合交易服务而收取的费用。在为客户提供撮合交易服务时,银行须秉承客观、公正、自主的原则,不得偏向任何交易一方,也不得为获取手续费而诱导客户进行交易。

  

四、结语


这是大资管时代,这是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增速换挡、转型和市场化变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最终形成差异化的竞争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银行人应该在这充满变革的时代坚定自己的脚步,不畏浮云遮望眼,保持信心和决心,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方能开创属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新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