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债券 >> 债市要闻 >> 列表

美债牛市面临终结 2014年全球债市持续降温

时间: 2014-01-03 10:14:0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网友评论 0
  • 投资协会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布赖恩·雷德指出,投资者预期美联储开始退出QE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是美国债券基金遭遇创纪录规模赎回的主要原因。有分析师提醒投资者注意潜在的风险因素,如美联储削减购债规模进程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及财政问题等。

  2013年美联储政策变化成为牵动全球债券市场神经的最主要因素。整体来看,去年大多数国债经历了艰难的一年,并悲惨收尾。展望2014年,机构分析师认为在利率水平上升、波动性难以预测以及美联储退出QE带来的焦虑的背景下,全球债券市场将面临挑战。

  美债牛市面临终结

  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刺激政策大幕开启,持续已久的美债牛市或面临终结。据路透数据,2013年作为基准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上升1.27个百分点,创五年来最大年度涨幅。

  美国国债表现与美联储的政策风向息息相关。纵观全年,国债表现出现关键转折是在5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首次暗示将放缓资产购买时。自那时起,10年期美债收益率掉头向上,从1.6%的低位持续上升,到9月初时已逼近3%。随后由于美联储意外推迟放缓购债,美债收益率小幅下滑,但在年末美联储正式宣布削减购债后冲上3%,为2011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

  对债券市场前景预期不佳,令投资者纷纷撤资。美国投资协会公司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23日,美国债券基金去年全年的撤资规模达8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投资协会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布赖恩·雷德指出,投资者预期美联储开始退出QE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是美国债券基金遭遇创纪录规模赎回的主要原因。

  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偏向积极,美联储于2013年12月的例会上宣布开始削减月度购债规模。机构预计,美联储可能在未来七至八次会议上每次削减100亿美元月度购债规模,到明年第三季度结束资产购买。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固定收益策略师奥兰多·格林认为,美联储宣布缩减QE的举措有理由推高债券收益率,并且债券收益率将在中长期进一步走高。最新的美国经济数据与美联储的表述相一致,美国经济在实现可持续复苏上迈上了一条更加可靠的道路。

  市场人士预期,美国经济增长提速、劳动力市场表现稳健,将令美联储货币正常化的进程逐步推进,在此背景下,2014年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会继续上升。市场普遍预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在2014年中以前上升至3.1%,到2014年年底会进一步上升至3.4%,到2015年底前升至3.9%。

  全球债市或进一步降温

  随着美联储逐步撤出其大规模宽松措施,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提速,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可能随美债一道脱离历史低位。据外媒近期公布的调查结果,经济学家预期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从2013年的1.98%提升至2.8%,从美国到德国到日本,全球主要国债市场的收益率将继续走高。

  统计显示,2013年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累计上涨61个基点,至1.93%,涨幅为2006年以来最高。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欧元区经济走出衰退,市场对当地视为最安全资产的德国国债需求减弱。

  相比于美债和德债的惨淡表现,欧元区边缘国家主权债收益率在2013年迅速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欧元区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在此前的债务危机中遭遇重创的国家经常账从巨额赤字转为稍有盈余。考虑到欧元区仍面临通缩风险,欧洲央行将继续维持宽松刺激政策,并可能扩大刺激力度,同时美联储仍维持鸽派立场,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的短期利率预期将会持续维持在零或接近零的水平。

  整体看来,未来债券市场可能会面临较为不利的投资环境。分析人士表示,2014年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可能给风险资产带来支撑。这预示着债市将进一步降温。安本资产管理综合资产部主管麦克·特纳表示对全球经济前景持积极看法,相比其他资产类别更看好股市。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浦永灏认为,在大类资产选择上,2014年仍偏向看好股市。债券方面,看好美国高收益债券、全球投资及债券和公司混合债,最不看好过于昂贵的政府债券。

  摩根士丹利报告认为,2014年政府债券收益率将继续上涨,导致利率波动性上升。在此条件下,德国国债是最好选择,美国国债和英国金边债券次之,日本国债的表现最差。新兴市场国家债券将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风险情绪的影响,特别是长期国债。随着美联储开始放缓购债,大多数新兴市场利率将缓步上升。

  此外有分析师提醒投资者注意潜在的风险因素,如美联储削减购债规模进程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及财政问题等。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责任编辑:lixuezhe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