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债券 >> 债市要闻 >> 列表

私募债出世 大型央企首批试水

时间: 2011-05-10 11:42:56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网友评论 0
  • 5月4日,中国首批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下称“私募债”)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首批私募债主承销商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行正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工作。

  5月4日,中国首批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下称“私募债”)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和市场预期的一样,首批私募债发行企业均为大型央企,需求方也集中在银行间市场较大型机构。

  三央企首批试水

  这一天,是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酝酿已久的。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130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首批130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包括:中国五矿集团公司3年期30亿元中期票据,中国国电集团公司3年期50亿元中期票据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5年期50亿元中期票据。上述3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为5.06%,5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为5.36%。定向投资人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等多类型机构,共计76家。其中,中国五矿集团和中国国电集团中期票据定向发行人各有29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定向发行人有18家。三只定向债券主承销商分别是中国光大银行(601818,股吧)、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

  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8月底,交易商协会就向相关金融机构下发了有关私募债发行规则的规范性文件,研究私募债的发行,并向相关机构征集私募债试点企业名单。终于在今年4月29日,交易商协会以一纸《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规则》(下称“发行规则”)向市场宣告了私募债的正式破土。5月4日,首批私募债成功发行。

  另外,关于私募债是否可以突破《证券法》有关公开发行债券融资规模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40%的规定,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私募发行是一种非公开发行,故不受该条款约束。但《发行规则》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私募债券的放行赢得了市场的一片叫好声。对发行人而言,在缓解公开发行方式制约的同时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对投资人而言,在丰富投资产品选择之余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有交易员曾预计,私募债券的收益率应比同类债券高出2至3个百分点。但其中的风险亦不可忽视。

  某投行固定收益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私募债面临最主要的是信用风险。因为私募债券发行不需要公开信息披露,发行条件和过程都比较简单,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操纵财务报表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此外,由于不再要求“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1年利息”,企业的偿债能力难以保证。另外的风险来自流动性,因为私募债券仅可以在原始投资人之间转让,资质较差的私募债券流动性难以保证,需予以规避。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2月底,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约为49万亿元,而公司信用类债券存量仅4万亿元左右,贷款存量与债券存量的比例超过12∶1,而私募债此前近乎于空白。相比之下,2010年,美国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券745只,总规模达2952亿美元,占该国公司信用类债券总发行量的比重超过30%。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5月3日发布的私募债报告中认为,从长期来看由于私募定向债发行规模的上限被打开,其未来增长空间较大,因此私募定向债券的推出可能将使得债券融资替代贷款融资的趋势进一步深化。

  中小企业有望入主

  值得注意的是,非公开定向发行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然而首批定向发行的私募债券中并没有见到中小企业的身影。

  某券商固定收益部研究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私募债券限制性流通,投资机构将主要以配置为主,因此大机构是主要的需求方,这也相应要求发行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因此预计初期发行对象也将主要以大型央企、国企为主。但随着市场对于该新生事物认可和接受度的提高,发行企业有望出现更多的中小企业,投资人范围也有望扩大。

  首批私募债主承销商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行正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工作。

  上述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评级低,难以通过公开募集的方式在债券市场获得融资,而非公开定向发行方式的投资人是市场上特定的投资机构,发行人可自主灵活地根据自身融资需求,与定向投资者协商确定个性化的融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利率一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可以有效节约融资利息成本,这对整体规模不大、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侯美丽 (责任编辑:赵静)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