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央行政策紧急调整! 海关总署公布2016年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

时间: 2016-02-23 10:17:10 来源:   网友评论 0
  • 2月16日下午,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此文对于工业领域乃至实体经济而言,都是一次信贷机构的大调整和大部署。

该来的总会来,只是没有想到如此快。


2月16日下午,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此文对于工业领域乃至实体经济而言,都是一次信贷机构的大调整和大部署。


同一天,央行发布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今年第一个月,央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


这两个重大信号意味着,2016年刚刚开始不足两月,中国货币政策已经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发生重大改变。就此,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格局基本形成,具体总结,将呈现以下4个趋势,而这也正是央行联手八部委分文背后的4层深意。


一、整体货币投放量将会大幅提高;


二、工业信贷两极分化、产能过剩领域信贷更加两极分化;


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四、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


趋势一:2016年货币投放大幅提高


央行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


2.54万亿这一惊人的贷款记录,比中国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的2009年1月份,还要超出了9000亿。这是2015年10月开始取消存贷比政策后,银行的放贷冲动在各种主客观条下的一次大胆试验。


今年1月初召开的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等。其中,对货币政策操作的表述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1月当月看,“稳健”不但变成了“宽松”,而且是“超乎想象的宽松”。


开年第一个月的放贷量,说明整个2016年都将会采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以确保工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平稳运行双重任务所带来货币需求。尽管从2月份开始,货币投放增速会逐渐降下来,但第一个月的规模,已经确定今年全年的货币投放都要比2015年多很多。


从实际操作上看,2016年货币政策绝非稳健,而是非常宽松。当然,宽松是相对的。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了信贷有保有压的基调和具体领域。


简单从1月份信贷结构看,贷款直指实体经济。在实体贷款增加2.54万亿的同时,各类票据投放占比非常少,这与2009年1月的货币投放中,票据占比30%的情况形成了明显对比。说明,央妈对当前困难重重的实体经济的出手,比2009年更加“快、准、狠”。


当然,1月货币投放猛增也是有原因的。


历来每年1月份基本都是年度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而2016年1月份的天量货币投放,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季节性和需求猛增两个重要变量、


1、季节性因素包括两点:2015年12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3%,增速比当年11月末低0.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5979亿元,同比增长14.3%,比上月低0.6个百分点;普遍低于市场预期,这其中可能包括央行通过窗口指导进行的主动调控。但12月却是中央各种稳增长投资项目密集下放的窗口期。


货币投放的下降和项目投放的增加,这个一降一增之间所产生的信贷资金的供需匹配,亟需在2016年1月完成。此为季节性因素一。


其次,大量的稳增长投资项目在2015年最后两个月集中释放,中央财政资金已经到位,亟需信贷资金跟上。


同时,商业银行目前盈利能力降低,亟需提高盈利能力,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有两种途径:中间业务和放贷。放贷环节,在短期利息上升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只能增加放贷规模,1月份放贷,意味着全年的利息周期。此为季节性因素二。


2、需求猛增: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大量稳增长投资项目需求资金匹配,以便尽快开工;去产能和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给工业实体带来的波动和阵痛,需要用信贷熨平,为破产清算、兼并重组、产能退出资金准备和机会选择。


当然,除了上述两点,2015年10月,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取消,让银行的放贷冲动进一步释放。


不过,尽管有各种因素导致2016年1月份信贷猛增,但不妨碍,这对2016年全年货币政策操作的整体预判:宽松、谨慎的宽松、非常的宽松。


趋势二:信贷呈现明显两极分化


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个层面的信贷差别化操作:


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整体工业领域:


1、保:七大重点领域


这七大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等消费产业。


具体措施包括: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金融业全方位服务、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合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


以及,鼓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加快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股债结合等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提供资金支持等。


2、压:五大产能过剩领域


五大领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


具体措施包括:


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


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


强化目录管理、标准管理等手段的约束力,提高“白名单”、“黑名单”的信贷参考价值。


第二层面,具体针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


1、保:三类企业


这三类企业是指: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


具体措施包括:


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制定银企对接行动方案,积极推动银企信息对接工作;


大力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


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完善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对于暂时困难、未来现金流有合理市场预期的工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其债务负担和杠杆率。


2、压:三类企业


具体包括:手续不合法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


具体政策包括:停贷、停授信、强制破产清理。


趋势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上一轮中国呆坏账核销大潮还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堪称史上最大一波国企改革登场,中央以极大的决心、魄力和代价启动了一轮主动出击的国企破产、重整、下岗、债务核销的改革计划,现在看这一国企改革计划,虽然当时代价巨大,但却让此后的中国经济收益匪浅。


不过,这仍是一次不彻底的国企改革,而且当时的“入世红利”和投资驱动的“黄金十年”熨平了改革的阵痛。但这一次启动的供给侧改革,则面临不一样的局面: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了,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还没有来到窗口期。


但要完成这次供给侧改革,对落后产能的彻底淘汰,对僵尸企业的清理必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资源、信贷和金融资源解放出来,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能见到成效。


因此,此次央行、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各银行要准备出手各种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但同时又要注意处置风险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基调也是近年罕见: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核销进度,做到“应核尽核”。


从2014年到2015年,随着钢铁、光伏、造船等行业接连出现企业破产案列,其实银行已经启动了债务核销。只不过,在2016年,债务核销将会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


以《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为喊话筒,央行在给一直畏手畏脚的商业银行松绑,意思是,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方面,要放开思想包袱,大胆干。


但债务核销将也将会是有选择的,具体看:


1、国有企业将会优先考虑。


一是因为国情;二是因为政策操作相对好推进;三是为了防止出现“恶意脱保”等负面效应,以及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道德风险”。


2、“僵尸企业”将会优先并坚决地予以考虑。


那些“类僵尸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将会更多的通过“多兼并少破产”的方针,推进债务重组。或者,干脆直接按照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入破产程序。


不过,按照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的难点在于,究竟该如何界定僵尸企业?


呆坏账核销和处置是此轮去产能的关键点和敏感点,尤为关键,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清晰的界定和处置标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操作。


趋势四:不良资产、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开推


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此前,关于资产证券化呼吁颇多,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大多是围绕一些优质资产进行操作。而进入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领域试水,是此次金融力量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不过,此次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试验,不会得到很大力度的推开,范围应该也很小。毕竟因为涉及环节较多,而中国的诸多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中介市场尚不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尚待很长时间的构建。


央行的态度也很谨慎:“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此外,央行等8部委的文件还提出,加快推进住房和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


不管步子究竟能迈出多大,但改革毕竟又前进了一步。



附:中国全力“稳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去年创下25年来新低,正式进入“6时代”。在稳增长压力下,一系列政策手段也密集出台。


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5全年GDP增速为6.9%,是1990年以来最低。上月底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称,决策者对经济增长前景并不确定,预计可能将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5-7%的区间内,这是中国首次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区间。


彭博援引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称,“经济遭遇逆风,相信政府将推出更多措施来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这一目标可能在6.5%-7%之间。随着全球经济疲软,各国央行都在加大刺激措施,中国央行不可能在此时收紧政策。”


高层频表态


在春节假期后首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强调,全球经济、特别是各国股市急剧下跌,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挑战和新的不确定因素。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会果断出手。


李克强表示:


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潜力:我们有这么高的储蓄率,这么大的回旋空间,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


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异常复杂,所以我们要更加主动作为,‘抡起金箍棒’应对挑战!


去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也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此外,央行等八部委昨日发文提出,加强金融支持工业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水平适度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信贷大增


中国央行昨日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远超市场预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各类型贷款均有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尤甚。分类来看,相比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同比增幅更大,反映地产等消费需求仍佳的同时,银行向企业贷款明显增加。



图表来自中金公司


财新网报道援引一位城商行人士称,目前贷款主要投放地产类20%、生产性企业30%、政府性项目50%,其中政府性项目包括债务置换,约占整体10%。据其透露,目前有政府类项目利用政府信用,一个项目多方融资的情况出现,“政府在加杠杆。”


此外,一家大行东部沿海地区分行长也对财新透露,目前都是大力投政府类项目,该地工商企业投资则缩减了2/3以上。而此前另一位国开行中部地区人士指出,这两年是交通投资大年,公路、铁路都大发展,“铁路投资有的是钱。”


分析师称,货币投放和融资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年初效应有所放大,但财政发力对实体融资的带动,尤其是对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拉动值得关注。


此外,据彭博报道,发改委已经安排今年第一季度的专项建设基金4000亿元人民币,以继续为促投资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今年专项建设基金计划每个季度安排一批,基金总额将视经济情况决定。相比之下,2015年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了4批专项建设基金,总额8000亿元。


考虑调降银行坏账拨备率


随着信贷的激增,市场也更加关心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不良拨备也大幅挤压银行业盈利。有机构预测,2016年部分银行的利润增速将变为负数。


2月1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一位国有大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曾对腾讯财经表示,从2014年起,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处置的力度。即现在看到不良贷款数据,还是在银行大力化解下的结果。“很多银行的支行行长都下岗清收去了,不良压力相当之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寻求下调坏账拨备要求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彭博昨日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国务院正在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目前中国规定的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50%,而有些大型银行已经用120%的坏账覆盖率来做2016年预算。


IHS Global首席亚太经济学家Rajiv Biswas向彭博表示,政策制定者们正努力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避免经济硬着陆,这些措施的出台将会增加银行流动性,并提升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


海关总署15号公布了2016年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16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7375.4亿元,下降14.4%;贸易顺差4062亿元,扩大12.2%。




 

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有所提升


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8万亿元,下降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7.4%,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74.8亿元,下降2.7%,占出口总值的58.4%;进口4131.1亿元,下降17.5%,占进口总值的56%;一般贸易项下顺差2543.7亿元,扩大37.3%


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5338.4亿元,下降14.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28.4%,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454.3亿元,下降14.3%,占出口总值的30.2%;进口1884.1亿元,下降14.9%,占进口总值的25.5%;加工贸易项下顺差1570.2亿元,收窄13.6%

 

此外,我国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出口1882亿元,下降4.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0%。其中出口728亿元,下降4.3%,占出口总值的6.4%;进口1154亿元,下降4%,占进口总值的15.6%。



2.对欧美日东盟等市场进出口下降


1月份,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903.3亿元,下降9.9%,占我外贸总值的15.4%。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1915.1亿元,下降7.4%;自欧盟进口988.2亿元,下降14.3%;对欧贸易顺差926.9亿元,扩大1.3%。


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2698.9亿元,下降9.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3%。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049.2亿元,下降5%;自美国进口649.7亿元,下降22.6%;对美贸易顺差1399.5亿元,扩大6.2%。


1月份,东盟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贸易总值为2342.5亿元,下降10.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2.5%。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1450.9亿元,下降13.5%;自东盟进口891.6亿元,下降5.9%;对东盟贸易顺差559.3亿元,收窄23.4%。


日本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为1315.4亿元,下降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7%。其中,对日本出口723.2亿元,下降0.5%;自日本进口592.2亿元,下降11.9%;对日贸易顺差131亿元,扩大1.4倍。



3.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提升,进出口均增长

1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7730.5亿元,增长1.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1.1%,较去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676亿元,增长1%,占出口总值的49.6%;进口2054.5亿元,增长1.2%,占进口总值的27.9%。


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8114.5亿元,下降14.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3.1%。其中,出口4579.3亿元,下降12.3%,占出口总值的40%;进口3535.2亿元,下降16.8%,占进口总值的47.9%。

 

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2871.1亿元,下降21.9%,占我外贸总值的15.3%。其中,出口1178.2亿元,下降15.7%,占出口总值的10.3%;进口1692.9亿元,下降25.7%,占进口总值的23%。

 


4.广东、江苏等主要省市进出口表现好于总体

 

1月份,广东进出口总值继续位列全国第一,为4627.9亿元,下降4.5%,占进出口总值的24.6%;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和福建进出口总值分别为2630.9亿、2194.1亿、1809.8亿、1105.1亿和915.5亿元,分别下降5.7%、6.1%、5.7%、8%和0.8%;上述6省市进出口总值降幅浅于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降幅。同期,北京(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总值为1302亿元,下降28.5%。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我进出口总值的77.5%,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

 

从出口方面来看,1月份,广东出口3090.2亿元,增长0.6%;江苏出口1679.3亿元,下降3.4%;浙江1479.6亿元,下降4.3%;上海1026.3亿元,下降5.2%;山东657.1亿元,下降9%;福建648.8亿元,增长1.7%;北京256.2亿元,下降14.7%。


 

5.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

 

1月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327.5亿元,下降6.8%,占出口总值的55.3%。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800亿元,下降1.1%;机械设备1752.1亿元,下降9.3%。同期,服装出口946.7亿元,下降2.2%;纺织品609.3亿元,增长2.5%;鞋类323.5亿元,下降7.2%;家具330.2亿元,下降5.2%;塑料制品216.7亿元,增长1.2%;箱包159.2亿元,增长0.9%;玩具79.5亿元,增长17.6%;上述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665.1亿元,下降1.3%,占出口总值的23.3%。此外,肥料出口248.9万吨,减少9.9%;钢材974万吨,减少5.3%;汽车4.3万辆,减少39.4%。


 

6.铁矿砂、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原油、煤、粮食等进口量减少,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砂8219.2万吨,增加4.6%,进口均价为每吨294.5元,下跌32.4%;原油2669.1万吨,减少4.6%,进口均价为每吨1819.4元,下跌36.4%;煤1522.9万吨,减少9.2%,进口均价为每吨305.7元,下跌26.5%;成品油265.9万吨,增加13.3%,进口均价为每吨2264.5元,下跌29.7%;初级形状的塑料200.6万吨,减少9.6%,进口均价为每吨1.02万元,下跌7.9%;钢材92.8万吨,减少19.6%,进口均价为每吨6781.9元,下跌9.3%;未锻轧铜及铜材43.7万吨,增加5.3%,进口均价为每吨3.26万元,下跌19.6%。

 


7.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环比回升

 

1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7,较去年12月回升0.5,是2015年2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回升,初步判断2016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有望缓解。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3.4,较上月回升0.7;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分别回升1.6、0.2至33.3、29.9,经理人信心指数回落0.4至35.4。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